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我國古修建大多在黃土高原上,因地制宜選用了木頭。其實不盡然。三臺甫樓就都在遠離黃土高原的南方,蘇杭的修建也多為木制。
我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總是要焚毀一些宮廷,從頭修建自己的宮廷。不只要制作自己的皇宮,還得建好陵園和其它行宮之類的修建。這么繁重的工作只有木質結構在時間短的執政時期才能完結,況且,除了皇帝,還有多少人在火急地需要這樣的政績!而西方的石頭修建極費時日,圣彼得廣場在整整一個世紀里錘聲不斷,巴黎圣母院用了300年的時間才制作起來,能夠幻想這是怎樣的一種耐性。
說到底,一個有耐性,一個沒有耐性。
我覺得我國人偏愛木頭與技術水平和審美觀有關系。
回想魯班師傅那個年代,使用木頭是一種技術進步的標志。加上魯師傅又將其發揚光大,引得世人紛繁仿效,也不斷推進了木匠手工。斑竹說到的三臺甫樓之一的岳陽樓更以全樓為純木結構而蜚聲國內。
此外,我國人從來考究輕盈飄逸,“頑石”一類東西只可作墊腳、鋪路之用。長時間形成的修建風格也更適合用木材來體現。例如層頂飛檐若是換成石頭的話,恐怕飛不起來吧。再有,不妨先去逛逛頤和園長廊,再去爬爬長城,同為廊道式修建,但其間的韻味與氣勢自是各不相同。
看過總體風格,咱們再來看看詳細細節。石頭與木頭的質感與體現力畢竟不同,而我國人好像更喜愛在木頭上下功夫。同為修建附屬物,我們能夠將一扇我國古式修建的木門與浮華的巴洛克風格的石柱做個比照:一個考究精致,恨不得把所有能鏤空的地方全鏤空,在透與不透間見功力;一個考究曲線的滑潤柔和,在層層的弧線中勾勒出實體柔美的表面。